春日踏花游高黎貢山
對高黎貢山,騰沖人都有一種母親情結,正如三橋廣場所建的高黎貢山母親銅像所表達出來的感情一般。
身邊親戚朋友,愛運動的,不愛運動的,約著去做其他運動都會猶豫幾分,但是一提到登高黎貢山,瞬間覺得“哦,高黎貢山啊,算我一個”,每年到高黎貢山去“春看花鳥,夏避酷暑,秋賞綠竹,冬嬉冰雪”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一種騰沖人的健康方式。爬一次高黎貢山,獲得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放松,更是精神上的滿足。
我算半個登山愛好者,不同線路爬過很多次高黎貢山,她總有一種奇怪的魔力,讓人忍不住靠近她,愛上她。
小地方傳統村落
記得去年才和家人從百花嶺登頂南齋公房,翻越整個高黎貢山脊梁抵達曲石鎮林家鋪子,歷經七個小時,橫斷山脈橫亙西南,原始森林莽莽蒼蒼,沿途風景昳麗至今印象深刻。四月瓢潑大雨說來就來,云漫霧繞,谷壑幽深,清泉茂樹,飛鳥相逐,藥草蔽翳,古道被厚厚的落葉覆蓋,路旁的杜鵑花與紫竹松柏相伴,森林仿似愛麗絲游夢仙境中的童話世界,而我們,不過是誤入夢境忙著尋找出口的過客……下山時眼前的一切倏忽之間變成了怪石迷宮,行走的峽谷被奇形怪狀、鬼斧神工的巨石環繞,每一塊青石板上經由千百年來行走在高山峽谷和茂密叢林之間的馬幫人披荊斬棘,用雙腳日積月累的探索,用馬蹄踏出深深的印痕,悠揚的馱鈴聲,仿佛仍然在古道經過的每一凹深谷、每一片曠野、每一個山坳中回蕩,演繹著關于他們的傳說。
傳統民居之一
近日鄉上組織探索五合轄區高黎貢山的美,我聽到后立即主動報名參與。常年坐辦公室,已經多次聽到鄉文化站的陳師兄提起五合鄉整頂往上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到小地方線路途中的杜鵑花盛開時有多美,此番終于有機會一睹芳容,我內心雀躍不已。
從灰坡出發到三界碑,初春料峭,萬物轉醒,一路算是較為平坦但是卻不無趣,有連綿山脈,有成片草甸,有一池春水,風景不一,唯有花不變。自古就有“人間美西施,花中唯杜鵑”之說,杜鵑花一枝一樹、一洼一山,紅得耀眼極了,如暮色殘陽的斜影,如女子額眉間那點殷紅花鈿,有一種轟轟烈烈、燃盡全部心血的凜冽之美。
無論脊嶺山坡,無論草甸低洼,無論溝谷巖坎,她們或以燦若煙霞、空谷獨艷而奪目,或以裊娜娉婷、五彩斑斕而見長,或以風姿綽約、野芳幽香而稱奇,可以滿山滿野漲破眼簾的妖艷,也可以是居在人家的小院回廊處,和著艷陽云影,自有一番清正飛揚,只是野花終究比養在家門庭院內的多了幾分野性、幾分恣意、幾分大氣。
十里春風吹過,一浪又一浪的紅波向左傾、向右倒,交疊相依,鱗鱗鋪開,在高黎貢山腰、山谷之間形成一塊巨大的華麗錦緞。正如學者唐錫陽曾贊“杜鵑”:在那無邊無垠的立體風光海洋里,浮動著一塊塊紅色的彩云。
有朋友曾經問過我,聽見過花開的聲音嗎?那時正是四月神農架杜鵑花盛開時節,她站在群山環抱的花海里,杜鵑花萬紫千紅爭奇奪艷,襯得她的面容如云霞一般。
我以為我沒有機會感受這種意境,沒想到在高黎貢山深處,我站在千簇萬叢的映山紅中,緩緩閉上眼睛,傾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不僅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還聽到了鳥鳴的聲音,昆蟲煽動翅膀的聲音,彩蝶破繭而出的聲音,種子冒土成芽的聲音,植物嘩嘩生長的聲音,溪水潺潺流動的聲音,微風拂過簌簌的聲音……
我情不自禁地踮起腳尖、張開雙臂迎著風,笑靨如花,像一只自由的飛鳥。
過了三界碑沿著林間小道繞道朱建山,惠風和暢,登高望遠,真可謂“云煙釀春色,心目兩駘蕩”,忍不住想起了那句話“旅行的意義不是能遇見多少人,看到多美麗的風景,或是經歷怎樣的奇遇,而是走著走著,在一個際遇下,突然重新認識了自己”。
途徑朱佛寺遺址,該寺院建于民國三十二年,1969年文革“破四舊”時被人為拆毀,后經民間自發簡單維修,現今北段山頂有一神龕,其下留存玉皇閣、朱佛殿及齋房等臺基和石墻。此處長年寂寂無人到,雜草叢生,滿地的青苔綠得像流動的碧水,若有落花飄過,都不知這水要流到哪里去。
朱佛寺遺址
遠遠望著,只有滿地殘存歲月滄桑的石磚和一棵孤樹在風中微微顫抖。
下了山路過小地方帳篷酒店,別有一番風情。曾經我有個夢想,能在這樣安靜、空曠的綠色原野上,與三兩個好友搭帳篷、看星空、等日出,隨意頭枕雙手往地上一躺,不管何時,天空都是極美的,白云朵朵剪影片片,銀河粼粼星光瀲滟??茨沁B綿的高山,串珠式的壩子,深邃的幽谷,高海拔的雪山頂,這里每一樣都能滿足對美的想象。
穿過帳篷區,撥開云霧繚繞的神秘面紗,映入眼簾的就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小地方,峰巒聳峙、林壑回轉、野花竟放、飛瀑涌泉,一只白鷺煢煢游弋,幾縷炊煙裊裊升騰,宛若一塊被遺忘的樂土。
古村盡頭是春山繁樹和豐饒田野,大片大片的山葵和烏龍茶茂盛地生長,村莊里白墻青瓦布局別致,石橋鋪滿了青綠的藤蔓,婦人在河邊臨水濯衣,幾個小娃娃在青石板路上打鬧嬉戲,構筑了一幅秀麗的村莊山水畫卷,叫人流連忘返。
我很喜歡戶外徒步和旅行,因為走多了看多了,總會遇到了某個觸動心靈的瞬間,被溫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小太陽,能去溫暖別人。
如今春風盛林,三月小地方徒步剛剛好。(文/楊玥 圖/解宏偉 王立權 陳以曉)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美蘭